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4个月前 (12-22 20:52)阅读2回复0
fayouxi
fayouxi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2056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41122
  • 回复0
楼主

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夜琴灵、梦如初、熏未然、夜流逝、筱小雅、盛夏倾情、南巷清风、尘沙飞扬、匿于尘埃、蝉音弥夏、且听风铃、微光倾城、木槿暖夏、初晴夜雨、薄荷微凉、樱花浪漫、半岛弥音、墨色烟华、海蓝无魂、鹿港小镇、雨夜梧桐、冰依湄凌、</strong>《诗经》、唐诗、宋词是古代音乐的歌词,有没有流传下来的曲谱?</strong><p><p>我们常常认为,《诗经》、唐诗、宋词等作品,在古人的生活中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可以配乐演唱。</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但其实,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以偏概全的,并不准确。</span></p><p>如果只是简单了解一下古代诗词的美感,这样认为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想要再进一步研究古典诗歌审美的价值,就需要重新认识诗歌的性质了。</p><p><strong>“古典诗歌”和音乐有关,但并不仅仅是歌词</strong></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先从《诗经》开始说起,来探究一下《诗经》的内容源自。</span></p><p>很多资料都会告诉你,《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官府派“采诗人”去民间采风,收集到的民间歌谣汇编而成,其实这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说法而已。</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如果对比“风诗”中的作品就能发现,它们的形制都是非常规整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span></p><p>比如多是“一唱三叹”的形式,不论篇幅多长,基本上都是“三段”分切;基本都是“四言”形式,杂言现象极少;十五处不同地域的语言都较为接近等等。</p><p>这就说明,“风诗”中的内容绝对不会是民间原生态的歌谣,而是通过采诗人整理之后所再创作的诗歌。<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fayouxi.com/zb_users/upload/2024/12/20241222205203173487192376234.jpeg" alt="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title="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p></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其精神内涵或许来自于民间诉求,但行诸文字还是官方在创作。</span></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除了“风诗”之外,还有“雅诗”和“颂诗”,分别用于宴饮朝会和宗庙祭祀。</span></p><p>在这样的场合,诵读“雅”、“颂”等作品,其腔调和正常的阅读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2008年奥运开幕式中,听到的《春江花月夜》等诗歌吟诵,其语气、声调等等方面都需要做调整,以示庄严。</p><p>道理都是相同的,“雅诗”和“颂诗”最主要的是内容上的意义,并不在于是读还是唱。</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是不是歌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讲述的内容。</span><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fayouxi.com/zb_users/upload/2024/12/20241222205204173487192441353.jpeg" alt="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title="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诗经》之后,我国文学进入到了“楚辞”的时代,出现了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作者,就是屈原。</span></p><p>屈原的作品一般认为是楚地诗歌,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p><p>比如有很多相同的“字词”,像“兮”、“些”等等,还有一些作品有“乱”这一总结部分的出现等等。</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能用来推测,并不足以盖棺定论。</span></p><p>“楚辞”最晚在汉代就已经失传了,到如今其所记的“楚语”、“楚声”、“楚地”、“楚物”等等内容都已不可考,甚至这一诗歌的体裁都没有其他的资料能进一步证明。</p><p>也就是说,“楚辞”这一诗歌体裁作为歌词的结论,是一个推断,并不能完全确定。</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楚辞”之后,早期汉乐府才是真正的歌词。</span></p><p>秦朝设立了乐府之后并没有流传出太多的作品以供参考,又因为这个朝代的迅速灭亡,人们也并不清楚这一机构到底是什么作用,只能从汉代保留下来的资料进行推断,认为它是一个类似于古代“采诗”的一个机构。</p><p>汉武帝时期才重新设置“乐府”,名义上是要进行民间的采风,但实际上主要用于“歌功颂德”,即创作一些媚上的诗歌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这些诗歌是地地道道的歌词,用于各种场合的演唱。</span></p><p>由于汉代一些文人开始自发创作这一体裁的诗歌,导致了“汉乐府”的精神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真正继承了《诗经》中“风诗”的传统,我们称之为“美刺”精神。</p><p>这些作品开始了注重内涵的锤炼,著名的作品比如《孤儿行》、《东门行》等等,或抒发作者的个人愤懑,或揭露社会的疲敝不公,现实意义非常重大,是真正的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呼声。</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这样一来,这些作品作为歌词的存在就不再重要了,更多的走向了“诗言志”传统,并不会囿于演唱。</span></p><p>而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将这一类作品分为了十二类:</p><blockquote>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blockquote><p>虽然细分的时候有乐器、曲律的差别,但从内容来看,所重视的还是诗歌的内涵,并没有将其仅作为“歌词”对待。</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汉乐府之后,诗歌有了旧体诗和格律诗的分化,这一部分诗歌也不全是歌词。</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诗歌从《诗经》发展到现在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内容的实用性,逐渐摆脱古旧形式的束缚。</span></p><p>比如上一个时代里,乐府从一开始的古题乐府到曹操“以旧题写时事”,然后发展到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最终由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进行总结,都是在弱化固定的形式,增强内容的实质感。</p><p>即使这一些“诗歌”在最初有歌词的成分,但随着内容层面的生发,早已经开始脱离了“歌词”的束缚。</p><p>新旧体诗歌更是如此,玄言、山水、游仙、田园、边塞等等题材的出现,早已经看不到必须配乐演唱的限制。</p><p>这时候的诗歌,已经成为了表达士大夫理想人格的成熟文本,只要内容符合“诗言志”的传统,是否配乐、能否配乐都不再重要。</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诗人创作诗歌的行为在主观上就不是创作歌词,而是真正地要抒发个人的情志。</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p><p>“唐诗”等诗歌是古代歌词的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只能说有些作品可以进行配乐。</p><p><strong>“宋词”的音乐性比较强,但有一路词风需要注意</strong></p><p>“词”这一文体,一般认为是来自于宴乐,起源时间众说纷纭,南朝说、隋唐说、五代说都有。</p><p><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文体是游戏之作。</span></p><p>有些资料会将“诗”和“词”并列起来,其实是谬误。</p><p>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角从始至终都是“诗文”,“词”与之相比是小道,

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0
回帖

仙气飘飘的网名楚辞?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