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龙兽的驯服方式非常简单,这只小恐龙是和平驯服的
2.水龙兽是食草恐龙,没有攻击性,最喜欢吃稀有花朵,其次是紫色浆果,然后是其他颜色的浆果
3.驯服的时候把稀有花朵或者浆果放到快捷栏的0号位,然后走到水龙兽面前
4.对着水龙兽按E即可喂食水龙兽,一次只能喂食一颗浆果,再次喂食需要等一段时间
5.驯服的水龙兽可以抚摸,抚摸之后它可以让周围的恐龙都获得经验加成
为什么很多有袋类的动物都聚集在澳洲,例如袋鼠,袋獾,袋熊?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这大概与澳大利亚独特的演变历史有关。
当4500万年~38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逐渐隔离开时,唯一随之隔离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类动物。
之后,这些动物经历漫长而独立的演化,最终成为独特的种群。
距今1.3亿年前,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和南美洲等陆地彼此毗邻,共同构成了南半球的超级大陆——冈瓦纳。
在冈瓦纳的边缘有一片呈带状分布的森林,
自澳大利亚东南部起,穿越整个南极大陆,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形成一条“绿色通道”。
各种动物都栖息在这片森林里,它们可以利用这条“绿色通道”离开澳大利亚进入南美洲。
距今4500万年~3800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超级大陆冈瓦纳分崩离析,澳大利亚逐渐与南极大陆分离并一路向北漂移。
澳大利亚向北漂移的过程至少持续了4000万年,其间尽管气候在“温室”和“冰库”之间交替变化,
但总体上说,这块大陆没有发生大的地质活动,没有冰川活动,没有火山爆发,没有地震,
在此期间,南极大陆一直向南漂移,经过漫长的演化后最终变成了一片冰雪天地,北美洲和欧洲大陆则遭遇了冰期的频繁光顾
距今2300万~1500万年前,澳大利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宜人的“温室”气候,有袋类动物得以向多元化发展,火烈鸟、雷鸟等也大量繁衍。
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气温降低,澳大利亚明显变得更干燥,
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大片森林逐渐被半干旱的草原所取代,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而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袋类动物因新陈代谢较慢,对能量的需求比个头相当的胎生哺乳动物少一些,
因此很快在这片大陆繁衍,成为主流。
而火烈鸟、雷鸟等则因湖水干涸,原本丰茂的植被变成草地,最终走向灭绝。
这场淘汰赛中的幸存者随后大多变成了大块头,原因可能是体形大,能更多摄入营养相对缺乏的植物。
个头相对较小的有袋类动物在澳大利亚也幸存了下来。
距今5万年前,人类闯进了澳大利亚,这里的动植物分布状况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当今世界,人们只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才能看到单孔类哺乳动物的身影,
但胎生的哺乳动物,比如具备飞行能力的蝙蝠,会游泳的懦艮,在澳大利亚根本就看不到。
所以结论是:由于地质运动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