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的前景如何?
合肥发展质量将稳步提高,创新动能显著增强,开放高地引领内陆,城乡融合更加协调,生态质量明显改善,文化建设繁荣兴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按照目标,未来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另外,在创新、产业、城市、对外开放、乡村建设、环保、文化、民生等方面都有最新消息,
我们一起来看。合肥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标准规划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1、高标准规划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滨湖科学城,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能力。
2、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水平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人工智能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推动中科大先研院等创新平台形成示范效应。
3、在量子信息、核聚变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生命科学等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性、颠覆性技术。以全球视野招才引智,引进培养集聚一大批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4、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构建最优创新生态圈。
5、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级产业创新核心区、全国重要教育科研区。
合肥建设中国制造强市高定位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1、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升级成为全球制造研发基地,抢占量子信息、大数据、机器人、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2、瞄准国际标准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三次产业跨界和融合发展,高定位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
3、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入推进国资国企、商事制度、金融体制等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一批“独角兽”和“隐形冠军”。扎实推进军民融合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壮大军民融合产业规模。
合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米”字型高铁网
1、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提升国际国内通达能力。完善“米”字型高铁网,衔接南京、福州、武汉、西安等9个方向,加快形成商合杭、合福、合宁、合武等13条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枢纽。加密提标高速公路网,建成全国公路枢纽。
2、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信用城市建设,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持续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构建轨道交通骨干网,建成快速路网体系和“公交都市”。
3、全域优化功能布局,全面实施“多规合一”,开展城市设计试点,推进城市“双修”和“微更新”,高品质打造城市地标、特色街区和人文景观。
争创合肥为主的中国(安徽)自贸区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1、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开放体系,着力提升竞争合作水平。
2、系统提升八大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建成全国性综合航空枢纽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国一流的跨境贸易电商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江淮航运中心。
3、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积极争创以合肥为主片区的中国(安徽)自贸区。
4、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拓展对德、对美、对俄等交流合作领域,深度融入长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5、扎实推进与皖北、皖西结对合作。增强核心作用,引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合肥建设一流文化强市建成全国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建设一座有底蕴、有气质、有灵魂的城市。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中,汇聚成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创企业、文创园区等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合肥文化对外影响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建成全国乃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合肥打造教育强市支持“双一流”大学建设
1、坚持民生至上,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打造教育强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职教高地,支持“双一流”大学建设,创建合肥大学。
3、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保障中低收入市民基本住房需求,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新市民享有同城待遇的实现方式。
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合肥巢湖治理成为生态文明安徽样板
1、全面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实施生态环境监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低碳城市。
3、大力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构建数字巢湖、全域监管、系统保护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引江济淮工程,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巢湖综合治理成为生态文明安徽样板。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保护耕地。
5、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强化大气污染源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
6、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高品质建成森林生态网络,让绿化景观绘就城市最美生态画卷。2018年合肥大建设抢先看王咀湖、南艳湖、少荃湖等被点名看完了合肥未来5年规划,
我们再来看看2018年合肥都将率先进行哪些大建设!创新建设方面
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建设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新能源国家实验室,加快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基本建成离子医学中心,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平合、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等建设。
2积极引进知名高校推动中科大先研院等创新平合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能力积极引进知名高校共建新型创新平台,推动中科大高新园区、合肥北航科学城、北外德国中心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基本建成安徽创新馆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户以上,新建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00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5%以上。
4建成合肥国际人才城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政策,扩大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试点。落实人才新政“20条”,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建成合肥国际人才城。
5突出王咀湖、南艳湖、少荃湖等重点区域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新增示范企业100家以上。坚持“生态+创新”的理念,突出王咀湖、南艳湖、少荃湖等重点区域,以最美的自然生态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
城市品质方面
1推动东部新中心、骆岗机场、空港示范区等城市设计实施2018年,合肥将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空间规划等重大规划,提升县城规划,完善镇村规划。强化全域规划管控,推动东部新中心、骆岗机场、空港示范区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实施,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产业新城、小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2规划建设合肥新西站、建成高铁南站南广场今年,我市将加快建设商合杭高铁、合安客专,开工建设合新高铁,完成合宁高铁前期,规划建设合肥新西站,建成高铁南站南广场。推进新桥国际机场二期,规划建设通用机场。全面建设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派河港,推进合裕线航道船闸改造。加快实施合宁高速扩容等工程,开工建设合六高速扩容、明巢高速等工程,谋划外绕城高速连接线等前期工作。
3 加快地铁建设、积极推进6号线和2、3、4号线延长线在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方面,2018年,合肥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3、4、5号线和1号线三期工程,积极推进6号线和2、3、4号线延长线。加密主城区与各组团快速通道,全面建成铜陵路、阜阳路高架延伸和长江西路快速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金寨路快速化改造等骨干路网工程,继续推进“畅通二环”建设。加快建设黄山路等公交专用道,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有序实施城市支路和小街巷改造等“微循环”工程。
开工建设龙河口引水工程,建成七水厂二期、绕城天然气高压管线、220kV大学城变电站等重点项目。招商引智方面1引进领军人才和顶尖研发团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合肥将聚焦变革性技术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端环节,全力引进领军人才、顶尖研发团队知名研发机构,全链条引进重大产业项目。
2全年招商引资4100亿元开展精准招商,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外企合作,办好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全年招商引资410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2亿美元以上。文化教育方面1建成城市阅读空间50个2018年,合肥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合肥是迅速崛起的准一线城市,与苏州、郑州、成都、重庆并列。2017年底,全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前20强名单发布,依次分别为环京及北京、近沪及上海、临深及深圳、南京、厦门、广州、苏州、杭州、合肥、天津、郑州、石家庄、武汉、福州、青岛、济南、长沙、成都、南昌、无锡。此次合肥上榜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无疑也说明了外界对合肥未来发展的极大认可!
所以未来的合肥潜力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