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赵国能打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赵国家底儿厚,能扛能造。
长平之战,是在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为争夺上党之地而爆发的战役,秦国方面派出杀神白起,最终大获全胜,赵国则是以惨败收场,前后被坑杀的士卒高达45万人左右。
按理说,在经历了长平之战后,赵国理应是元气大伤,但没想到的是,赵国居然能在之后的数年里,不仅歼灭秦国30万大军,同时还狠狠的收拾了一番来犯的匈奴,取得全歼匈奴十万骑兵的辉煌战果。
并且,赵国在经历的包括秦国在内的诸多诸侯国,以及匈奴等连番重创后,又坚持了近四十年方才最终灭亡。
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赵国扛这么久?并且一边扛还一边能抽出手来教训秦国和匈奴?
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首先,是赵国特别能打,人民勇武、民风强悍,同时还有几个不可多得的名将撑场面,另外,秦国战略性失误,无意间给赵国创造了喘息之机,最重要的,是赵国殷实的家底儿,是其能扛能造的关键。
太史公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过,“秦之所害天下者莫如赵”。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致意思就是说,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也最难啃的,莫过于灭赵国。
司马迁之所以要发这个感慨,是因为曾经的赵国,不仅是秦国的噩梦,也是其他诸侯国需要仰望的存在。
别的不说,单说赵国在经历了几场惨败的战役后,依旧能满血复活,就足以说明太史公所言不虚。
比如,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约45万士卒;
紧接着,在公元前256年,也就是长平之战不久后,秦将摎攻赵,杀俘赵国士卒共九万;
再然后,到了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再次攻打赵国,这一次,赵国被斩首约十万人;
仅是这三场战役,赵国就前后赔进去近65万人,而在同期,号称人口最多的楚国,仅仅被秦军斩首8万人,就基本上已经残了。
按楚国的节奏来说,赵国在损失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已经不仅仅是元气大伤这么简单,恐怕血都要被放干了。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长平之战的四年后,赵国居然对秦国实施了反攻,赵国大将乐乘、庆舍率领赵国将士,大破秦国信梁之军,打的秦军老将王龁节节败退,自此销声匿迹。
“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史记》
直到九年后,王龁才从被赵国击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秦国征讨四方的战场上,才重新看到王龁的影子。
不仅如此,还有在对阵燕国的时候,当时赵国正在和秦国苦战,没想到燕国为夺取赵国与燕国交界的富庶之地,举倾国之兵直扑赵国而来。
据记载,当时燕国对外号称发兵60万,动用战车2000余辆,同时,燕国在出征前,还高调宣布,“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燕国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赵国的青壮年,基本上都死在了长平之战,而孩童还未长至壮年,因此可以讨伐。
结果呢?赵国居然出乎意料地拉出来近二十万的大军,硬是打的燕国一溃千里,其中,老将廉颇一度兵抵燕都,吓得燕王连连割地求和。
还有,在公元前234年,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攻打赵国的那一年,当时可以说赵国面临着多重压力。
北面,有匈奴进犯,南面,则有秦军来袭,这种两线开战的局势,若是换其他诸侯国,怕是早就顶不住了。
但赵国不仅顶住了,并且,还在遭受秦军猛烈攻击的同时,把匈奴狠狠地收拾了一番,大将李牧率领赵国的将士,歼灭匈奴约十万人,占据娄烦、林胡等地。
更夸张的是,当年燕国死性不改,看到赵国两面受敌,再次起了觊觎之心,又举兵攻赵。
燕国本想着,这次肯定能捡个便宜,但谁知道,最终还是被赵军击败,前后被赵国斩杀两万余人,甚至还在此战中,丢掉了重要城镇武遂(今河北徐水)。
而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都是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等数场损失惨重的战役后所发生的。
每一次,当大多数人都认为,赵国的血肯定要被放尽的时候,赵国却能如变戏法一样满血复活,并掏出来十几二十万的兵力。
并且,这些兵力还不是那种老弱病残凑数的兵,反而个个的都是勇猛无比,上阵杀敌毫不含糊的兵。
因此,太史公说赵国是最难啃的骨头,一点都不假。
那么问题就来了,赵国究竟如何做到在接连受到重创后,能很快满血复活,且战力满满的这一点呢?
其实,这背后原因有很多,但大体总结起来的话,共分为三点:
首先,赵国自上而下十分能打,大到将领小到士卒均是猛士,同时名将辈出,再加上有一套先进的军事管理架构作支撑。
赵国的都城位于邯郸,那里最出名的,就是多剑客、多死士。
根据记载,邯郸在当时,民间尚武成风,走在大街上,差不多十个人里,有七八个要么是剑客,要么是死士。
这些人,以好勇斗狠闻名,有记载说他们“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意思就是说,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瞪了自己一眼,或者是哪句话听着不舒服,两人就会当场开打。
而打起来之后,可不是那种你推我搡的简单动作,而是招招直击要害,甚至是“上斩颈领,下决肝肺”,不取对方性命决不罢休。
在这种环境下,赵国的人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尚武来形容了,所谓“亡命之徒”,恐怕也不过如此。
而把这些人放到战场上后,他们本身就具有的“亡命属性”就充分发挥了出来,杀死敌人是最大的任务,根本就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
当初,在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赵国毁约,不愿向秦国割让城池,因此,秦昭襄王就派大将王陵率十万大军攻赵。
面对秦军压境,赵国请求其他诸侯国支援,也得到了诸侯国的同意,但问题是,秦军就在眼前,而其他诸侯国的增援,却一时半会赶不过来。
怎么办?关键时刻,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起一支三千人的死士队伍,用来保卫家园,这些死士面对秦国十几万大军,充分发挥不要命的精神,导致秦将王陵打了一年都没打进邯郸,甚至,一度被其逼退三十多里。
“使三千死士击秦军,秦却三十里”---《史记》
最终,靠着这些死士,赵国终于坚持到了魏、楚两国援军的到来,并且,在之后,他们又配合援军出击,俘虏秦军足有两万余人。
所谓“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其中说的就有赵国的这些“不要命”的猛士。
除了普通的士卒之外,赵国的几个名将,也是其十分能打的主要因素,这其中,有前文提到的乐乘,也有大名鼎鼎的廉颇,更有赵国的中流砥柱李牧。
抛开乐乘与廉颇不说,单说李牧,可以说,李牧是赵国在战国末期,唯一能够支撑危局的良将,北边的匈奴,被李牧打的十几年不敢侵扰赵国边境,而这边的秦国,看到李牧更是头疼无比。
肥之战,李牧以坚壁清野的策略,促使秦军上当,最终趁秦军松懈之际,一举攻入秦军大营,先是收缴秦军辎重无数,后又以两侧夹击之计,大败回援的秦军。
还有番吾之战,李牧更是发挥了精准判断敌情的军事本领,击退两路来袭的秦军。
正是有了李牧这样的优秀的将领,再加上赵国不畏死的士卒,因此,才能在受到重创后,依然能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
同时,还有赵国的先进军事制度,也是让其发挥出强悍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后,不仅整体军事实力大增,同时,在一系列的改革下,赵国不管是在军事技能上,还是在部队建设上,走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
并且,在“胡服骑射”所形成的相关制度带动下,整个赵国呈现出了一种全国性质的武备动员状态之所以赵国人尚武,就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与此同时,赵国人在不断和其他诸侯国以及北方的游牧民族交战中,更形成了团结一心的国族风貌,这才是每一次赵国在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人皆能挺身而出,拼死卫国的根本因素。
说白了,在当时赵国人的心里,对家国这个概念的理解,要远超其他诸侯国。
全民尚武的国人,指挥有方的将领,加上先进完善的军事制度,同时又有强烈的家国意识,这样的赵国,哪怕暂时被打倒了,照样能站起来接着战斗。
其次,长平之战后,秦国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因此就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
长平之战后,赵国被坑杀45万士卒,这个数字创了赵国对外战争中损失之最,要说赵国不肉疼,那是胡说。
同样,如此庞大的战损率之下,赵国也是元气大伤,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如果在当时,秦国能再接再厉,继续以强势之姿攻打赵国,那么,赵国能不能扛得住,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当时秦国有人就看到了这一点,并且,也做出了一举推平赵国的举措。
这个人就是白起,他在取得重大胜利之后,为了扩大战果,又下令兵分三路,继续攻打赵国的重要城池。
其中一路,由王龁率领,直取赵国的武安、皮牢等地;
另外一路,则由司马梗率领,一路北上,攻打赵国的太原地区;
战力最强的中路,白起亲自坐镇,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意图一举灭掉赵国;
从这个布局来看,白起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赵国在经受了重大损失后,确实有些支撑不住,并且,白起坑杀45万赵国士卒的消息传出后,也让赵国上下,对白起和对秦军有了极大的恐惧。
假如白起的策略,能在接下来百分百得到实行的话,那么赵国即便是没被灭亡,也基本上差不多了。
只可惜,白起的策略,被意外终止了,赵国也赢得了喘息之机。
终止的原因,历史上也有明确记载,首先是赵国和韩国花重金说服了秦国宰相范雎,而通过范雎,又说服了秦昭襄王接受两国提出的议和条件。
议和的条件,是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秦昭襄王看在这几座城池的份上,决定休兵。
而秦昭襄王的这一休兵,白起的整体作战策略无疑就没办法继续实施,赵国借着秦军暂时退去的机会,就有了回血的机会。
正是因为赵国有了回血的机会,因此,才能有时间筹备了接下来的诸侯联盟,最终多国达成一致,共同对抗秦军。
并且,这个共同抗秦的诸侯联盟,某种意义上,也是秦国自己一手“促成”的。
秦军在长平之战的巨大胜利,不仅令赵国没有想到,同样也让其他东方诸国没想到,而秦军的强悍与凶猛,更让东方诸国感到十分恐惧。
恐惧什么呢?他们担心,假如赵国被秦军推平,那么实力得到大增的秦国,接下来的矛头就会对准他们,而他们也会步赵国的后尘,一一被秦军消灭。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情绪,才使得赵国在提出联盟的请求后,得到了诸侯国的积极回应。
当然,赵国在当时确实没少花真金白银,但如果没有这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那么,联盟能不能联起来,也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在几个东方诸侯国达成一致后,赵国无疑就有了强有力的外援,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国攻打邯郸之战,才会以大败收场。
毕竟秦国就是再强,但也抵不住人多啊,邯郸城下,联军不仅给了秦军致命一击,甚至一度打到了函谷关下,秦昭襄王辛辛苦苦打了几十年才得到的土地,又再次吐了出去。
经此一战,秦国的风光不再,只能暂时偃旗息鼓,重新规划对外战略。
所以,秦国当时没有一举推平赵国的失误战略,是赵国能够在之后有能力反击秦国的关键,正是秦国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才会让赵国又延续了几十年的国祚。
最后,就是赵国的家底儿实在太厚,地大物博,经济富庶,综合国力强悍,因此才会扛得住一次又一次的重创
有很多人认为,赵国在战国时期,不管是国力还是经济实力,只不过是在战国七雄中,一个不上不下的诸侯国,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曾经赵国的综合国力,绝对是令其他诸侯国需要仰视的存在。
首先,赵国的经济实力在当时首屈一指,不仅强于燕、齐、楚等国,同时对比魏国,更是远超了不少。
比如,赵国当时的铸币业十分发达,其发行的货币,种类数量之多,远超以经济发达著称的魏国,并且,发行数量之广,以至于燕国境内都有赵国钱币的情况。
而铸币的发达,就给赵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赵国内部的商业经济,也让其有着不菲的财政来源,这其中包括粮食、丝、麻,另外还有种类齐全的水果,北方还有大面积的牧场,牛羊等牲畜更是海量,尤其还盛产良种战马。
还有,在冶铁工业上,赵国就是名副其实的七国之冠,在当时,赵国整个境内,分布着五大冶铁基地,这些基地为赵国生产出了大量的铁质兵器,而同时期的秦国,将士们还在穿着铜制铠甲。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畜牧业,还是在农业、冶铁等行业里,赵国在满足自用的同时,也通过这些行业,为自己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这些都是其他诸侯国所不能比的。
像地处北方的燕国,所需要的中原消费品,就得去赵国购买,还有齐、楚等国,需要铁器、马匹,同样也得去赵国购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并且,当时赵国的都城邯郸,可以说是“世界金融中心”,各路商贾云集,每天邯郸的街道上,来往着四面八方的客商,也充满了各国前来此处淘金的人。
当年吕不韦在哪里发的财?正是在邯郸,他本是韩国人,但去了邯郸之后,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家累千金”。
说白了,就是赵国在当时十分有钱,而有钱的好处,就能扛得住一次又一次重创,也能拉起一支又一支队伍。
当然,仅仅是有钱也不行,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赵国之所以能在长平之战后击败秦国和匈奴,靠的是其有一个能打能杀的特殊基地。
这个基地,就是赵国的领土之一代地。
代地位于太行山脉以北,这里紧挨着燕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里历来就是游牧民族第一个侵扰的地方。
最早的时候,代地并不属于赵国,而是一个单独的诸侯国,名为代国,但到了赵氏领军人物赵简子时期时,代地已经衰落,靠着与赵氏联姻,才能勉强维护王国的统治。
同时,也是赵氏给代国不断输血,代国才有实力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而在赵襄子时期,这种情况不再继续,赵襄子用极不光彩的手段,杀死代国国君,最终谋夺了代国,自此,代国成为赵国的属地之一。
经过数代的发展,尤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代地的战略作用被无限放大,当年他之所以定出“东灭中山,北逐林胡”的国策,正是基于代地的特殊位置,也就是把代地当做扩大赵国疆土的根据地。
在这种情况下,代地的经济和实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战国末期时,代地已经成为了赵国一个实力强大的后备基地。
而赵国的名将李牧,在投身到中原之战前,就是在代地负责抗击匈奴,经他之手训练出来的代地士兵,均是战力强悍之人。
毕竟天天跟匈奴对着砍,不强悍早就死在战场上了。
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确实损失惨重,但损失的基本上是赵国在中原的实力,至于代地的兵力,当时由于需要防备匈奴,因此并没有参与此战。
也就是说,代地作为赵国的基本盘之一,在赵国受到重创时,自身是没有受到创伤的,甚至,在李牧的治理下,兵强马壮,整体实力雄厚。
所以,即使赵国在中原受到打击,但作为后背力量的代地,就能在长平之战后,为赵国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李牧在长平之战后,成为抗击秦朝的主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长平之战后,秦国被连续 歼灭30万大军,也就能够理解了,毕竟长期与匈奴人玩命儿的代地士兵参与到了战场之中,何况,李牧也来了。
综上,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不仅没有就此衰落,还能有实力给秦国造成重创,是基于三个方面原因,一是赵国实在太能打,将领和士卒均是如此,并且家国意识强烈,二是秦国的失误给了赵国机会,三则是赵国家底厚,经济和军事皆是如此,因此才能扛得住重创,也能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