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提拔了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什么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
曹操提拔了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什么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
公元249年,司马懿在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扫墓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杀死了曹爽等曹的亲信。但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密封的墙”。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作为曹操的老兵和谋士,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如此激烈的行为。但为什么他们没有阻止司马懿杀死曹的后代呢?在小边看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并不难理解。
第一个方面,看看曹爽自己的性格特点。众所周知,曹操一代奸雄,曹爽在曹操后代的性格如何?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报道:
起初,凉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和晏等使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应委以于人。”他还说:“羲深以为大忧,数劝止之。又写了三本书,陈骄淫溢于祸败,言辞十足,不敢骂爽,信任弟弟示爽。知道自己是自己的,很不高兴,羲或者时不时地用建议来形容。
这些对曹爽的描述足以说明曹爽是一个专横、无知、好色的人。他没有继承曹操的才华,心里充满了一些东西。
正如正史所说,曹爽心胸狭窄。曹明帝曹芳孤独后,他忍不住贬低司马懿,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一举动不仅激怒了司马懿,也冒犯了曹朝廷的后代。因为司马懿不仅是站在曹爽对立面的敌人,也是曹魏政权的一代老兵。曹爽的举动使司马懿短暂失去了与他作战的能力,但他也让许多老大臣感到寒冷。
第二个方面,看司马懿的性格特征。上面提到曹爽德行不好,但其实只是一个方面。俗话说,“一巴掌拍不响”。虽然《三国志》中对司马懿的描述不多,但司马懿的可疑性已经暴露在《三国演义》第85次和《毛宗岗批评书》第95次中。
司马懿年轻时非常聪明和勤奋。当他长大后,他也因为他的智慧而被曹操强迫和诱惑去曹英为曹操努力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司马懿的能力确实很好。在长期为曹魏服务的同时,它也不知不觉地赢得了大量老部长的心。至少有些老部长和司马懿在战场上有友谊。面对曹爽,他们没有良好的道德,他们自然会选择与司马懿交朋友。
正因为如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的许多老下属可能不认为司马懿在篡夺权力和篡夺权力。相反,会有曹爽欺骗人太多的感觉。司马懿只是保护自己。也可以说,这些老下属的坐视只是为了观察曹爽和司马懿谁能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取胜,以免站错队伍,造成致命的灾难。
第三个方面,看看“高平陵之变”所处的时间节点。先看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历史背景。这时,公元249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蜀国后主刘禅不值一提。此时,吴与曹魏形成了对抗。对曹魏政权来说,最不利的因素是缺乏像曹操这样时尚英雄的引导。曹魏虽然不是一片散沙,但至少在与东吴的对抗中是一个劣势。
经过时间的筛选,曹魏不再是曹操领导下的强大曹魏。由于曹爽狭隘的性格,许多大臣无法或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如何期待曹魏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在此期间,曹魏的君臣离心了,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亲小人,远贤臣,汉朝之后就倒下了。”曹爽的不合理行为让很多大臣感到寒心,不愿意为曹公守卫世界。司马懿可能是大臣们期待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曹操老部下的坐视反映了他们最鲜明的态度。
司马懿的历史形象和曹爽的历史形象并不完全准确。历史的记录和阐述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当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时,曹操的老部下可能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毕竟,一方面,他是曹的孩子,另一方面,他是司马懿和他的几位优秀继承人。作为老狐狸,曹魏大臣可能已经有了选择,但他不想背负叛国欺凌的罪行。因此,对他们来说,坐着不管,放手是对这件事的正确态度。
你觉得司马懿怎么样?
欢迎关注,讲三国故事,了解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