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卢为什么攻打楚国?经过对养尊处优,享受惯了和暖熏风的楚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冬季,在这样的严冬季节,一支由三万名步卒组成的军队悄然出现在了汉江东岸,若非定睛望去,遥遥望见吴王阖卢那威武的帅旗,在宁静的半地下宫殿里醉生梦死的楚国高层并未察觉,一场吴国大军的侵袭已然如寒霜般悄然而至。 自先君熊绎建立楚国以来,从未有过外族军队能够直抵郢都城下的距离如此之近之地,曾亲自规划并主持了郢都城防建设工程的令尹子常深感忧虑,一旦汉江防线——这座楚国最后的屏障被吴军突破,即使郢国有金城汤池,也无法幸免于灭顶之灾。 望着困境中的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戍妙计横出:「请令尹大人率领楚军主力运用汉江天险进行防御,务必将吴军拦滞在汉水东岸,而我则北向上城,全力集结申、息之师,南下截断吴军的退路,到了那时,令尹率师涉江而上,迎击吴军前锋,我趁机以袭其后,将其三面包围,腹背夹攻,以打破吴国的力量链。」他的这一计谋独具匠心,意在借助地形及楚军自身优势,引导吴军采取错误的战略路线。 时值三国鼎立之时,子常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面对更为坚决的沈尹戍前脚刚走,后脚,子常坚定地坚守阵地,无奈之下,属将武城黑却提出了一个颇具可行性的建议,主张利用皮质材质的盾甲抵挡吴军,皮革布甲易受潮湿变质,不利于长期对抗,武城黑指出,相比壁垒坚固的木质盾甲,木质布甲虽然耐用,但终究无法完全避开江边湿冷气候对军事装备的影响,且皮质铠甲较容易保存,更能适应战场变化的需要。 从全局角度考量,无论是抵御敌人于长江前线的保护站还是用于封堵楚军退路的屏障,汉江防线皆是至关重要的位置,但基于双方兵力分布、敌情不明以及吴军强大指挥系统的现实情况,子常并没有轻信武城黑等主观分析,而是谨慎选择了主动出击而非消极防御的方式,即渡过汉江,与沈尹戍进行搏斗。 时间推移至楚国危急时刻,面对众叛亲离的局面,昭王只能束手待毙,被迫带领妹夫季芈逃离郢都,伴随着战鼓齐鸣,楚国北部首都终于失守,郢都被吴军轻易攻克,这场浩劫不仅意味着郢都及其城墙遭受严重破坏,更是昭王和他的家庭经历了一段艰辛历程,悲惨遭遇如同国破家亡的陨石落入楚国的历史舞台上。 在这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边境战事中,楚国为何失利?原因诸多,楚军缺乏战略布局,未能准确预测及预判吴军入侵的具体动向,楚国视渡江作战为有利时机,意图与敌人短兵相接,殊不知吕产、伍员等吴国著名将领正谋划趁机破楚据城,楚军士气低迷,丧失了作为守军应有的战斗意志和信心,右司马令尹子常等人虽尽责备战,但却无法有效化解自身无力挽回局势的压力,楚国军事制度疏漏,导致汉江防线过于脆弱,即使对峙数月仍无法抵抗吴军的强大攻势,更关键的因素则是,楚国内忧外患交织,众多诸侯联军亦不遗余力地寻求结盟打击吴国,从而使得楚国内部多方势力矛盾加剧,最终促使其走向覆灭。 吴王阖卢为何攻打楚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并非偶然,背后缘由深远复杂,从国民体质不佳、缺乏高效战术部署到地理位置险恶、周边盟友纷争连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楚国最终遭受毁灭性打击,反思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策略、国力对比乃至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各国兴衰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值得每一位历史研究者深思探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