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三国演义》一书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
《三国演义》一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三国演义》这本书怎么样?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流传甚广。
通过读书和多次改编的影视剧, 大家对里面的好多故事也都是耳熟能详了。比如“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失街亭”“吕布戏貂蝉”等。
对于这部小说,各位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不过,我今天谈得角度不太一样。我想讲讲《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主题。这一直是我关心的地方,因为我一直拿不准这部小说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通过近十年的关注,发现各界朋友对它的主题认定不一。主要分为8个观点。今天就这8个观点跟各位朋友讨论一下:
1、拥刘反曹派:
这也是广大读者认可度更高的一派。他们认为刘备的蜀汉最为正统。
2、总体派:
这部分读者认为通过对三国时期朝野动荡、朝代更迭引起的斗争。鞭挞了昏君奸臣,歌颂了明君贤良,反应了乱世中的民不聊生。从而揭示了兴亡盛衰的历史教训。
3、分合派:
这部分读者认为三国演义展现出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终“天下归一”的道家思想。
4、人才派:
这部分读者认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功成名就,变家为国。人才必不可缺,比如三顾茅庐。
5、忠义说:
这部分读者认为《三国演义》以忠孝节义为道德标准。并且依此为依据来评判它。比如关羽的忠义。基本上忠义的观点与歌颂贯穿全书。
6、政治经验派:
这部分读者认为该书通过各位乱世枭雄通过政治上的斗争,总结出一套称雄霸业的“指导手册”。告诉了我们在群雄逐鹿中原时,如何行事,如何自保。
7、悲剧派:
这部分读者认为,整个《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凄美壮阔的悲剧。它弘扬封建集权制度,歌颂造反精神和男子汉建功立业悲愤和激越。同时也是一曲汉宫挽歌!
8、血性男儿的赞歌派:
这部分读者认为,整个《三国演义》就是一个“男人帮”。或悲壮;或豪迈;或苟且偷生;或雄心万丈;或忠义流芳;或机敏谨慎……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罗贯中神笔鬼才,为我们展现出了那波澜壮阔的古战场,豪情激越的“男人帮”!
当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