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依据喷气发动机在工作时排出大量高温废气这一特定规律来研发一款跟踪导弹?
这个想法极具创意,但事实上,这一概念在军事科技领域早已被先行者所实践,在七十年代初,有一种名为“响尾蛇导弹”的红外跟踪导引头导弹已经问世,其工作原理正是基于感应目标发出的高温废气,即红外线辐射。
响尾蛇导弹的创意巧妙地捕捉了这一自然现象,其头部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矩形透镜,该透镜的横截面为抛物面形状,类似于放大镜,透镜可以围绕一个固定在导弹轴线上的圆心水平转动,当敌方战斗机等目标在其视场内活动时,其热辐射会被透镜折射至后方的红外线感应器,通过这种方式,导弹能够感知并锁定目标的大致方向。
这种导弹的引导方式独特且有效,它采用偏航引导策略,模仿了“狗追兔子”的曲线模式,从而灵活地设置进攻方式,1956年,AIM-9响尾蛇导弹正式投入实战使用,并在随后的台海空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那次空战中,我方与敌机交战时,虽然未能识别对方携带的响尾蛇导弹,但英勇的飞行员们仍以常规战术与敌机展开激战,尽管如此,我方仍有一架战斗机被敌方发射的响尾蛇导弹击落,这成为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使用导弹交锋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从战场获得的一枚未爆炸的响尾蛇导弹被送到苏联进行研究,苏联专家团队成功仿制出K-13导弹,并进一步引入我国,成为我空军装备的第一代空空导弹PL-2。
虽然原始的设想尚未完全依据喷气发动机的高温废气来开发导弹,但响尾蛇导弹的诞生和应用已经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和实际意义,在军事科技的领域里,这样的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动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空中战斗的未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