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第一个“非我”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艺术经验的前导指标,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因为过渡性客体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Winnicott,7)。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或是呀呀儿语、不断重复的动作等(有些儿童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这些物品或声音并不是过渡性客体本身,真实的过渡性客体是介於拇指与外在客体(那些柔软物品或特殊声音)之间的东西。温尼考特指出,「(过渡性客体)与外在客体(母亲的乳房)和内在客体(被内摄的乳房)都有关系,但独立於两者…当然,并非这些外在客体具有过渡性。它们代表婴儿由与母亲融为一体的状态至认知母亲是外在且分离的客体的过渡时期」(17)。对婴儿而言,此客体有令她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她安然入睡。过渡性现象的本质与过渡性客体相同,唯它是涵盖性更广的用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过渡性客体
性质
“非我 ” 所有物
类别
哲学
基本介绍
过渡性客体与现象对应潜能空间,潜能空间是一介於外在现实与内在现实间的空间,是主观性客体和真正客体之间的经验领域。在潜能空间,外在现实与内在现实得以融合,且矛盾现象能被接受。最初,在这空间或经验区,婴儿有全能的幻觉(illusion of omnipotence),认为母亲的乳房或周遭人士对它的照顾是属於它的全能控制之下。潜能空间或中间经验区介於婴儿的主要创造力和对外在客体的认知之间,婴儿对外在客体的认知是依据现实测试(reality-testing)。
详细解释
在潜能空间,孩童沉浸在玩耍游戏之中,而不会遭受质疑。就文化领域而言,这种全能的幻觉在成人的艺术创造经验、宗教、想像式生活和具创造力的科学工作等都被保留。事实上,潜能空间是各种文化活动的发源处,温尼考特认为「过渡性现象扩散、传播到介於『内在心灵现实』与『两人同样认知的外在世界』的中间区域,也就是说,扩散至整个文化领域」(5)。由此可见,玩耍(playing)在温尼考特的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人的艺术、科学都发源於孩童的玩耍。这也是他与弗洛依德最大的不同处,在他对儿童的观察中,他发现当儿童在玩耍时,自慰的元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他指出我们若将本能趋力与孩童的玩耍连结在一起,可能错过发展过程中某种重要的元素。玩耍最早发生於婴儿与母亲或照顾者之间的潜能空间,从过渡性现象直接发展至玩耍,由独自玩耍发展至与周遭客体一起玩耍,进而由一起玩耍至文化经验。